四川省优秀干部经济金融班系列报道(六)


惟改革者进 惟创新者强 

——学习借鉴上海全面改革创新策略与实践


追求卓越的全球城市,一座创新之城、生态之城、人文之城。”上海市最新城市规划载入的城市愿景,充分体现了“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城市精神,特别突出了创新驱动的时代内涵。上海改革创新的做法和经验是什么?这是第九期经济金融班学员问道上海的重要课题。

本周以来,“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成为了学习的关键词。10月16日,上海市经济学会理事、上海市经济战略咨询专家刘志广教授以“上海‘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的瓶颈与对策”,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专家李猛以“上海全面创新改革策略与实践经验”,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李瑞昌以“大数据时代的城市领导模式变革”,中国浦东干部学院教务部主任何立胜以“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发展”为题,深刻阐述了上海市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背景与战略要求、工作进展与瓶颈障碍、发展路径与对策思考、当前的经济发展基本环境、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等问题。四位老师以深厚的理论功底、详实的数据分析、广阔的视觉维度、丰富的调研成果,给全体学员上了生动的一课。

刘志广教授强调,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上海城市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更是建设“令人向往的卓越的全球城市”的核心要义。上海必须找准发展路径,增添发展措施:一是围绕集中度和显示度推进当前重点工作,集中力量建设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高标准、高质量推进张江科学城建设,从园区向城区转变、从科技向科学转变、从道路向街道转变;持续研究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战略及举措;积极塑造有助于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环境氛围;大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二是立足长远推进基础性建设,进一步调整政府在推进科创中心建设中的职能,塑造机会平等、规则平等、权利平等的社会环境。


微信图片_20171020163222s.jpg


李猛教授指出,当前中国经济正沿着”L”型运行,总需求低迷、产能过剩、民间投资下滑、成本提高过快的挑战依然严峻,建设上海全球科创中心,必须分段实施,打造顶层设计的“四梁八柱”,抓住科技研发的前端、中端、后端,大力促进科技创新,大力培育“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科技创新集聚区、创新功能型平台、国家科技中心,大力培育扶强科技中介服务企业,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快推进产业升级。课堂上下,授课老师与学员开展了热烈的互动讨论,同学们踊跃发言、激烈辩论、观点碰撞,对经济热点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刻。

李瑞昌教授分析了大数据和大数据驱动的特点,提出以问题为导向的决策和以理论为引导的两种政府决策方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大数据驱动下政府决策的第三种思维:循数决策,并以生动的案例予以阐释。

何立胜教授以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方式,讲解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必要性、动力和体制架构;分析了产业转型发展的难点和痛点,以湖北黄石和安徽铜陵为例,介绍产业成功转型的典型做法,并结合“互联网+”背景,指出产业转型发展的方向是智能化和服务化;最后,提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发展的六大产业,进一步开拓了学员们的思路。


微信图片_20171020163239s.jpg


18日下午,全体学员走进上海国企、世界500强企业——上汽集团,与企业管理骨干互动交流,深入了解上汽发展历程、新能源开发和企业经营情况。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汽集团视察时强调,“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三年过去了,上汽集团在汽车制造特别是新能源汽车研发上,突破一个个瓶颈难关,一些项目走在了世界前列。在新车展示区,学员们登上几款刚刚下线的新能源汽车体验,对十九大报告中“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和感受,进一步坚定了加强创新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image3sc.jpg


三天的学习,通过共同探讨,学员们梳理了上海创新改革的经验,总体上体现为三个“牢牢把握”:

创新转型必须牢牢把握科技进步大方向。“瞄准世界科技前沿领域和顶尖水平,力争在基础科技领域有大的创新,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大的突破。”有学员指出,科技创新的关键是解决体制机制问题,最大限度释放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充分激活市场主体的创新动力;有学员认为,科技创新的基础是营造良好的环境,必须优化改进政府服务,更加有力有效地支持各类创新主体发展,鼓励企业通过机制创新提高配置全球创新资源的能力和水平。

创新转型必须牢牢把握产业革命大趋势。“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把科技创新真正落到产业发展上。”有学员指出,应通过布局一批企业平台,有效整合创新资源,推动创新产业链有效形成并良性运转;有学员认为,必须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高校和企业、社会、政府各方面要形成合力,解决好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依托体制机制的突破、利益分配机制的完善、金融服务的配套、知识产权的保护等,让创新成果源源不断涌现,并转化为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与产业。

创新转型必须牢牢把握集聚人才重大举措。“加强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创新条件建设,完善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机制,让各类人才的创新智慧竞相迸发。”有学员指出,激发创新动力和活力,核心是人才,要帮助和鼓励企业大力引进应用型创新人才,集聚一批站在行业科技前沿、具有国际视野的领军人才和具备企业家精神的企业家;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实现个人、企业和国家共享发展成果,让科技人才通过创新获益,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各类人才“近者悦而尽才、远者望风而慕”。


(转载,刘杰、文剑英、何钢、干莹同学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