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惠金融国际学术会议系列九|李斌:微众银行科技开源,普惠金融服务升级!


导语:2019年6月19日,普惠金融国际学术会议在上海财经大学召开。来自全国的四十多家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高校及政府单位等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围绕“普惠金融”就理论、产业、市场、科技等各方面展开建设性地对话和探讨。本次会议由上海财经大学、法兰克福财经管理大学和上海农商银行联合主办,上海国际银行金融专修学院和德勤中国联合承办。


18284173.jpg

李斌

微众银行金融科技首席研究员;

负责金融科技、互联网银行相关的技术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标准化工作。

在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领域,参与了ISO、国家标准委、央行标准委、工信部标准院等组织牵头的国际、国家、行业、地方和团体标准的制定。



以下为李斌现场演讲实录:


大家好,非常感谢主办方的邀请!


首先我简单介绍一下微众银行。微众银行在2014年成立,是中国首批设立的五家民营银行之一。腾讯是我们的最大股东,占股比例30%,所以从一开始我们就注入了非常强的科技基因。从我们的人员结构比例也可以看到,我们现在有50%以上的员工都是IT人员,而且这还不包括一部分的DT(Data Technology数据处理技术)人员。微众银行作为一家纯线上化运营的互联网银行,我们没有任何的物理网点,可以为客户提供7*24小时的无间断金融服务。刚刚几位嘉宾提到银行的4.0形态,我们也是一直在往这个目标努力。我认为4.0时代的银行可能除了没有任何的物理网点之外,也没有任何固定的银行APP提供服务,因为银行服务可能已经嵌入在衣食住行的多类互联网APP内。


微众银行作为银行业改革创新的产物,自成立起就积极响应政策号召和原银监会的要求,以践行普惠金融为己任,将自身定位为专注于服务微小企业和普罗大众的互联网银行。这点也可以从我们的名字上看出来:“微”代表的是小微企业,“众”代表是普罗大众,表明了我们从一开始就坚决做普惠金融的决心。开业四年多以来,我们一直以“科技·普惠·连接”为战略愿景。


微众银行简单介绍到这里,接下来回到今天探讨的主题,即金融科技怎么去服务普惠金融。刚才各位嘉宾也谈到很多关于开展普惠金融的难点,我认为比较权威的是国务院在2015年12月31日出台的《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中提到的挑战——普惠金融服务不均衡,普惠金融体系不健全,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商业可持续性有待提升。尤其是最后一点的商业可持续性,因为银行不是慈善公益机构,如果要长期发展普惠金融的话,还得自身有商业的可持续性才能一直开展下去。


从顶层设计的角度看,除了国务院规划,包括中国在作为G20主席国期间提出制定的《G20数字普惠金融高级原则》中,在2018年10月中国银保监会发布的《中国普惠金融发展情况报告》中,都提到用数字化的方式、互联网的方式来支持普惠金融。我们也比较认可这点,近年来,以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金融科技技术不断取得突破,以金融科技技术为驱动因子的“数字普惠金融”新模式正在全球范围内加速形成,可以为解决普惠金融的世界性难题提供了现实可行路径。


更进一步地,我们可以通过国务院《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中关于普惠金融的定义、这也是世界银行的定义来倒推发展普惠金融的必要条件。国务院明确普惠金融是指“立足机会平等要求和商业可持续原则,以可负担的成本为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我们微众银行把它归纳为三个A和一个S的条件——即Accessible(方便获取),能够让机会更加平等地触达到以往可能没有办法享受到传统银行服务的长尾人群;Affordable(成本可负担),能够让这些人群能够承担得起金融服务成本或时间成本;Appropriate(产品贴合需求),为这些人群提供恰当、符合其风险承受能力的产品,满足其个性化的需求;另外还有对银行本身而言,Sustainable(商业可持续),就是我们需要做到商业上的可持续,因为这样才能够把普惠金融事业一直贯彻下去。


目前,微众银行分别针对普罗大众和微小企业的两大类贷款产品的普惠效果显著,得到充分的数据印证:以个人普惠金融产品微粒贷为例,截至2018年底,微粒贷的笔均贷款仅8100元,主要贷款客户中,79%为大专及以下学历,75%为非白领从业人员,72%的贷款利息在100元以下,且为近8000名语言障碍人士提供贷款服务,助力普罗大众提前实现美好生活;再以企业普惠金融产品微业贷为例,截至2018年底,68%的客户在获得授信时无任何企业类贷款记录,户均授信仅约为传统银行微小贷款的10%,服务客群更加下沉,普惠效果显著体现。


发展数字普惠金融的背后,离不开金融科技技术的支持。我们重点在金融科技技术的四大领域(“ABCD”)即人工智能(AI)、区块链(Block Chain)、云计算(Cloud Computing)和大数据(Big Data)连续多年积极投入,成功打造了多个国际和行业领先的创新性技术及应用。


在人工智能技术领域,我们基于联邦学习技术开发了联盟AI系统并开源了联盟AI解决方案FATE(Federated AI Technology Enabler),还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多个业务场景中,打造了金融级的智能身份识别技术、“微金小云”智能客服机器人(实现98%日消息由机器人服务)以及云催收平台等创新产品,内部还通过智能运维手段(实现1万台服务器仅11人运维)为金融业务的开展提供了更加高效可靠的智能化技术解决方案。


在区块链技术领域,我们从2015年就开始探索区块链技术及应用,随后推出完全开源的区块链底层平台BCOS和FISCO BCOS,发起成立的金融区块链合作联盟(深圳)不断壮大,并率先将区块链技术应用于金融机构间的对账、司法仲裁、供应链金融等场景中。至今,基于区块链的机构间对账平台已累计记录超过6000万笔金融交易毫无差错;基于区块链的“仲裁链”可将传统模式下长达6个月的仲裁流程缩短到7天左右,司法成本也降低至传统模式的10%;还推出了基于区块链的实体身份认证及可信数据交换解决方案(WeIdentity),联合澳门身份证明局、澳门电讯、CPTTM、澳门理工学院等七家机构,构建了一个电子化发行和验证证书的应用,提高澳门居民办理业务的体验和效率。


在云计算技术领域,我们采用标准的X86服务器和开源软件,实现了两地六数据中心集群的多活分布式架构,支撑了亿量级客户和全年无休的业务运转,也将单账户的IT运维成本降低至3.6元/年,远低于国内外银行同业机构;同时,基于云平台的远程身份认证应用实现差错率(FAR)小于等于百万分之一。


在大数据技术领域,我们将大数据技术应用于多个业务场景,实现了业务数据的多维分析与运用。如以大数据为导向搭建了精准营销平台,建立社交、征信和欺诈等系列风控模型及自动化、快速运算、安全的全业务风控流程,形成逐日完善的风控管理体系。


因此,我们通过金融科技实现了“三升两降”,即提升效率、体验、规模,同时降低成本和风险。在通过科技手段改变成本结构后,随着客户增长带来收入增长,而平均成本呈现良好的边际效用逐渐下降,使得微众银行在2016年实现盈利,在商业上达到可持续性。最终全面实现“3A+S”的普惠金融目标,即Accessible(方便获取)、Affordable(价格可负担)、Appropriate(产品贴合需求)且Sustainable(商业可持续)。


最后说一点,大家在发展金融科技的同时也要兼顾金融风险,不能说为了发展创新就摒弃了金融风险的防范。建议可以通过两个方式,一是通过监管科技的手段,即金融机构可以用前沿的科技去帮助监管机构来实现一些穿透式的监管,比如在区块链应用中,让监管机构可以作为其中一个节点,实时进行风险管控。另外建议监管机构尽早推出监管沙盒制度,如果对于某个金融科技的创新业务的效果尚且难以评估,可以先允许其在某个小范围地区、面向一小部分人群或者一小部分的金额的条件下先行先试。


那么,今天我就先分享到这里。另外,我们团队会把我们最新的金融科技研究成果放在公众号“金融科技微洞察”(Weinsights)里,欢迎大家保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