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大副校长陈信元看望四川省优秀干部经济金融班学员


学习经济金融知识,担当经济匡时使命

——上海财经大学副校长陈信元看望经济金融班学员

 

浦江悠悠,岁月沧桑。今年是上海财大百年华诞。11月7日,上海财经大学副校长陈信元、上海国际银行金融专修学院院长金雅敏一行来到经济金融班教室,专门来看望学员,和学员们一起交流、讨论,共话上财的悠久历史、共话“厚德卓越 经济匡时”的深刻内涵、共话决胜全面小康的使命担当。大家听说陈校长要来,学员们作了充分准备,陈校长一到教室,就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一句“你们还习惯吗”,本来就不平静的教室更加活跃起来,学员们都想把自己的学习体会、收获一一向学校领导报告。


image1sc.jpg


image2sc.jpg


百年上财,历史辉煌。“国立上海商学院”老校门矗立校区,校史馆铺展百年历程。百年变迁,赴民族大业,奋身作为,争荣如锦。据陈校长介绍,上海财经大学源于1917年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创办的商科,著名社会活动家、爱国民主人士杨杏佛任商科主任。1921年,随着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为基础建设国立东南大学计划的实施,商科扩充改组并迁址上海,成立国立东南大学分设上海商科大学,这是中国教育史上最早的商科大学,著名教育家郭秉文任校长,著名经济学家马寅初任教务主任。1932年独立建校,定名为国立上海商学院,时为国内唯一的国立商科类本科高校。1950年,学校更名为上海财政经济学院。1985年,学校更名为上海财经大学。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创业和努力奋斗,上海财经大学已发展成为一所以经济管理学科为主,经、管、法、文、理协调发展的多科性重点大学,是国家“985”、“211”和双一流建设高校。


image3sc.jpg


image4sc.jpg


百年上财,人才摇篮。百年薪火相传,立德树人。据陈校长介绍,上海财经大学坚持“五个平衡”的办学方针,即通才与专才平衡、人文与科学平衡、师资与设备平衡、国内与国际平衡、学术与事功平衡。学校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建立健全高层次人才培养与引进机制,不断优化师资结构,建设了一支师德高尚、素质优良、规模合理、结构优化、追求卓越、勇于创新、能够适应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求的师资队伍;在学生培养方面,学校坚持“复合型、外向型、创新型”的培养目标定位,促进学生“素质、知识、能力、体格”全面发展,积极探索深化财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分类培养为理念,实施拔尖计划、卓越计划、创业计划三条人才培养路径,搭建通识教育、科研创新和社会实践、国际交流三大平台,学校现有各类在校生2万余人,其中全日制1.5万人,注重将企业家精神的塑造融入人才培育全过程,培养了大量商业创新人才,被誉为“金融家和企业家的摇篮”。


image5sc.jpg


image6sc.jpg


百年上财,心系发展。匡时济民、公共服务、引领发展。据陈校长介绍,上海财大致力于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坚持用先进理论、思想和文化,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服务,发挥思想库、人才库、信息库作用。上海财大以智库建设和创建国际联合实验室为抓手,增强科研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为财政部等部委、上海市等省市做好决策咨询服务,每年为财政部提供全国财政发展报告,财政部、上海市等还经常就一些关系重大的财政、金融方面的问题给上海财大研究,上海财大组织集中攻关,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成效。比如,上海财大主动参与上海自贸区、科创中心建设,牵头组建了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协同创新中心,构建协作创新任务体系,除建立人才培养协作中心、自贸区研究信息中心、行政服务中心外,重点围绕贸易投资自由化与金融创新、政府职能转变、法律保障、风险监测与政策效应评估等“四大问题”进行研究;参与做好自贸区负面清单等工作,与有关单位一道,做好自贸区发展的第三方评估等。

学员们就大家关心的话题和陈校长进行了互动。学员们提出了“上海财大有一些教授进入了上海市政府的智库人才名单,除了这些教授自身学术水平很高的因素,请问学校在推送人才方面,有什么好的制度和经验?”、“上海财大这几年发展很快,除了与上海所处区域有关外,还有哪些有特色的经验可以分享?”、“上海财大是否与相关政府部门建立战略合作?主要合作领域有哪些?取得了哪些成效?”、“您觉得作为四川各个部门和市州的同志,回去后如何运用在上财学到的知识更好的服务四川发展?”等问题,陈校长都一一详细地进行了解答。学员们纷纷表示,上海财大作为百年财大,在教学理念、人才培养、科技研发、服务发展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我们能够到上海来学习,深感荣幸,深感上海财大对学员们的关心和厚爱。学员们纷纷表示,将把学校的关怀和激励化为学习的动力,把在上海财大学习的有关知识运用到工作中去,转化为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的政策措施,用实际行动推动“一个愿景、两个跨越、三大发展战略”的实施,努力把四川各方面工作做得更好,为加快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多作贡献。


image7sc.jpg


image8sc.jpg


image9sc.jpg


image10sc.jpg


撰稿:学员李堂兵,编审:张亚琼